浙江省仙居县的杨梅陆续成熟。图为农民正在采摘杨梅。朱成 摄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这句诗描写的正是杨梅结果的景象。最近,在浙江省仙居县,一颗颗紫红的杨梅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承载着10万梅农的希望。
仙居县通过将杨梅精深加工、打造杨梅休闲旅游观光带等方式,不断延伸杨梅产业链条,年产值达40亿元。国家税务总局仙居县税务局聚焦杨梅季企业和农户需求,落实落细税惠政策、做优做精纳税服务,让这一口“鲜甜”不止于6月。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种植
“浇水、施肥、温度调节,手机一点全搞定。不用天天往山上跑,不仅节省人力,而且产量更高、果实品质也更好。”横溪镇垟庄村杨梅种植大户娄荣杏打开手机,边向记者演示边说。
娄荣杏家的两个智能大棚都在山地上,总面积30亩。智能大棚内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调控、温湿度管控、太阳能杀虫等智能化设备。“大棚里种杨梅,管控更精准,就算遇上梅雨季,水分也能得到控制。而且大棚杨梅会比露天杨梅提早半个月成熟,采摘周期也更长。”娄荣杏说,“有了智能大棚,我家杨梅能提前上市,填补市场空缺,最高能卖到2000元一箱。”
为助力杨梅种植业更好实现数字化转型,仙居县税务局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打造以“杨梅一件事”为核心的“杨梅产业大脑”——“亲农在线”平台,实现保险、贷款、开票、补贴、政策农技咨询等公共服务掌上一键办理。同时,平台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精准采集气象、土壤、市场等多类涉农数据,实现墒情、虫情、病情、苗情的四情监测,建立杨梅生长适应性模型、杨梅剪枝模型、病虫害预测模型,通过大数据形成技术方案,反哺给种植户,助力杨梅数字化生产种植。
大棚杨梅的数字化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种植效益持续提升。据统计,仙居县目前共有1500余亩智能大棚杨梅,产量约1600吨,产值1.4亿余元,亩均产值为露天杨梅的6倍。
从杨梅鲜果到杨梅产品
作为一种季节性水果,杨梅果期不长,鲜果最多只能卖2个月。仙居县通过培育引进深加工企业,采取“市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这一季节性水果变为四季都能吃到的产品。
浙江扬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仙居深耕杨梅深加工产业的企业之一。据公司副总经理杨江伟介绍,扬百利推出的杨梅浓缩汁产品,凭借出色的品质和口感,获得消费者喜爱。2021年,扬百利与光明乳业合作开发“一枝杨梅”棒冰,上市3个月就卖出400万支,销售额达2000万元。
“税务部门对我们研发新口感杨梅饮品的支持很大,2023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100万元。”浙江扬百利企业财务负责人戴水英表示,公司将不断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
在仙居,像扬百利这样的杨梅深加工企业已有19家,衍生产品30余种,年加工转化能力近4万吨。当地税务部门聚焦企业需求,成立“梅管家”团队,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梳理涉税关键节点及系列税费优惠政策,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今年全县预计杨梅鲜果产量在13万吨左右,较去年增长8%左右。”仙居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应铮峥说,“产量多了也不愁卖不出去,有了杨梅深加工企业,杨梅销路就有了保障。”
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
“六月仙居,杨梅天下。”漫步在西炉村郑佳耀杨梅种植基地,漫山的杨梅树上挂着新鲜的红色杨梅果。山上游步道阡陌纵横,处处可达,并配有凉亭、观光台等设施。
“游客既可以打卡仙居影视城,享受南溪漂流,又可以来西炉村采摘杨梅。”仙居县郑佳耀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佳耀介绍,在当地发布了“梅”好生活精品旅游线路后,进村“采摘游”的游客便比往年多了五六百人。
仙居县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杨梅采摘节,以人气聚财气,让杨梅产业创造出更高的收益。像郑佳耀杨梅种植基地这样农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性观光采摘园,全县有18家。
“我们将传统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开创‘农+文+旅’模式,打造了以西炉杨梅休闲观光园、杨梅科技博物馆、杨梅深加工观光走廊等为主体的杨梅休闲旅游观光带,游客可以采摘品尝杨梅、游览体验山中风景、观摩杨梅深加工流程。”仙居县步路乡党委书记顾争勇表示,农旅融合带来更好“钱”景,去年,仅杨梅一项,当地村民人均获得收益10800元,同比增加11%。
为加大杨梅产业农文旅融合力度,仙居县税务部门以开展杨梅产业政务增值服务活动为契机,抢在杨梅季前组织青年团员、业务骨干下乡走访调研,了解农户农企需求,并为梅农、杨梅专业合作社辅导解读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政策,帮助农户农企致富增收。(中国税务报 2024年06月11日 版次:04 作者:本报记者 虞立教)
转载链接:https://ir.zhangyue.com/zybk/share/book?bookId=13031215&nextRowId=27&s=chapter_share&p2=1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