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CEO”,扎根泥土描绘新“丰”景
发布时间:2022-09-30  14:22 来源: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打印本页

金秋时节好“丰”景。对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和临平区双桥村的村民而言,过去,“丰收”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如今,“丰收”不仅从地里长出来,还随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而来。聊起村里的新“丰”景,离不开村里引进的农村职业经理人,也有人管他们叫“乡村CEO”。

职业经理人原本是企业中的职位,是专门从事企业高层管理的中坚人才。聚焦乡村市场化运作乏力、乡村运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杭州市近年来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引进“乡村CEO”后,永安村和双桥村从原本籍籍无名的传统乡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明星村。近日,记者采访了永安村“乡村CEO”刘松和双桥村“乡村CEO”郑巧飞,聊乡村新“丰”景与背后的税惠滋养。

“怀旧”的刘松 打造新“稻”路

“底薪一年18万元,另外还有绩效工资和奖金。工资比以前低,继续留在原来的公司,拿到股权激励,说不定很快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刘松语气轻快地说,“我在村里长大,虽然在城里工作了很多年,但还是喜欢有浓浓人情味的乡村生活。”

刘松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以往的工作一直和水稻打交道。2020年9月,34岁的刘松通过选聘成为永安村农村职业经理人。“我熟悉水稻的种植,也熟悉经营管理,永安村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很适合打造新‘稻’路。”刘松阐述道,新“稻”路围绕水稻产业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集种子研发、水稻种植、大米衍生品生产、稻香文旅等于一体的共富乡村。

两年来,在村委干部的支持下,刘松招募组建了近20人的专业运营团队,并与30多家单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品牌,刘松带领团队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通道。永安村的新“稻”路上长出了新“丰”景:村民人均收入从2018年不足3.5万元增至2021年的5.69万元,村集体经济则从56.8万元增至2021年的315万元,村属企业收入由2019年的120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1905万元,核心区块水稻产值由2000元每亩提升至6000元每亩。

围绕水稻主题打造的永安村文化礼堂、稻香体验坊、共享小院、儿童乐园和认证稻田示范园区等,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旅游、参观、研学。“平时周末村里大概接待两三千名游客。”刘松说,“人气很旺的。办活动的时候游客更多,人挨人。返乡创业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受聘之初,刘松为永安村稻香小镇公司做了3年—5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在这个规划里,2025年,永安村将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稻香小镇公司主营收入实现质的飞跃。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品流动起来,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刘松笃定地说:“国家出台涉农税惠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动,我相信在税惠政策等的助力下,2025年永安村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据了解,国家税务总局杭州市余杭区税务局定期组建“余税小分队”前往永安村调研,并针对永安村“公司+农户”的特色经营模式,辅导其尽享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相关的税惠政策。今年以来,仅企业所得税一项,永安村各市场主体已享受减税30多万元。

“理想的乡村生活里,就近能挣到一份体面的收入,老人不空巢、孩子不留守,家家户户走走串串、有说有笑。”刘松即将续签第二个两年聘期,他对今后的发展充满期待,“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希望未来更多人过上这样的生活。”

时尚的郑巧飞 用产品经理思维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双桥村过去“无人问津”,这两年在春天油菜花盛开等时节,村里游客多到甚至堵车。

这样的变化,离不开青春干练的郑巧飞。

妆容精致、穿搭时尚,今年33岁的郑巧飞是双桥村引进的农村职业经理人。“我讲究穿搭,对衣品有蛮高的追求。”郑巧飞笑着说,“但这不影响我麻利地割稻子,很多人可能还割不过我。”

学中文出身的郑巧飞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乡村文旅相关工作。在她看来,学中文的可以把文化和农业结合起来,讲好中国乡村故事,讲好中国农民故事,帮助村民致富。从事乡村文旅工作10年来,郑巧飞获得了杭州市级“乡村文化能人”、中国旅游年度十大策划人物等称号,前不久还受邀担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指导教师。

“现在一年的底薪从原来的18万元提高到20万元,绩效奖金之外,临平区政府最近还推出了运营团队的奖励政策。”刚刚续签第二个两年任期的郑巧飞告诉记者。

2020年9月,郑巧飞放下自己的创业公司,应聘成为临平区运河街道双桥村的“乡村CEO”,担任村属企业杭州他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农村职业经理人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农业技术,还要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郑巧飞说,“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可以让村镇发展集体经济少走很多弯路。”

设计村庄品牌、招商引资、与村民沟通盘活资源资产、策划推广特色活动……郑巧飞每天从早忙到晚。第一个两年任期,她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推出“薪火双桥”“爷爷的水稻田”等特色活动项目;村里的特色甲鱼产业品牌溢价率达28%,每斤价格上涨了60元;大米的溢价率33%,每斤价格上涨至6元;村属公司实现利润率18%以上;游客接待量单日突破6000人以上;村民单日营收突破5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万元增至4.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余万元增至194万元。

“像产品经理一样对待乡村的特色资源和产品,用丰富的形式为农产品和乡村特色资源赋能,使其实现商品化。”郑巧飞说,“税惠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很大的助推作用。”她以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为例补充道,“涉农税惠政策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成本,有效地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在郑巧飞看来,人才需要土壤。“乡村振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农人’,更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土壤一样,能吸引来人才、资金等资源。”郑巧飞提起税收营商环境,感触颇深。双桥村集体收入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村属企业他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该公司打造的稻作节、千亩油菜花海、“一年四季”研学活动等使村集体收入大幅增加。

“公司成立初期,财务人员对税收业务不熟,对办税事项和优惠政策享受等情况不太熟悉,税务干部来村里辅导,很耐心。”郑巧飞回忆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税务干部还和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发动多方力量帮助扩大农产品宣传面,打开销售渠道。

“这几年国家出台了越来越多的税收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我们的获得感很强,大家一起干事创业的热情很高。”郑巧飞说,“更多的村民返乡,一起建设美丽乡村,人气旺,事业一定兴。”(中国税务报 2022年09月28日 版次:04 作者:本报记者 熊方萍)

转载链接:http://www.ctaxnews.net.cn/paper/pad/con/202209/28/content_193754.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