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信心缘自哪?丨保市场主体 破解企业“资金难”
发布时间:2022-08-04  16:26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字号:[] [] [] 打印本页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和外部不利因素影响,市场主体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

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今年,我国加大了宏观政策调节力度,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发力,全力以赴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为经济筑底反弹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资金难”是今年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今天我们重点关注如何破解“资金难”。

超过3万亿元!这是今年以来,截至7月20日,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的总规模。其中,仅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就达到2000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倍。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数据最能体现实体经济获得支持的力度。截至6月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

记者调研:一个指数、一张白名单带来“信贷之变”

我们知道,贷款难、贷款贵一直困扰着中小微企业。上半年,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但贷款增速却是最高的。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记者在温州和重庆调研时发现,当地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引入的一个指数、一张白名单,为解决这种贷款难、贷款贵,实现小微企业的信贷困境之变,提供了底气。

在温州,这家公司负责人黄浩每天都在为资金发愁。因为疫情影响,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款周期拉长,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巨大考验。

就在黄浩一筹莫展之际,银行却主动上门给了他一笔495万的免担保无抵押的贷款,两天时间钱就到账了,年化利率仅为3.5%。

黄浩不知道的是,他的融资难题之所以能如此快速轻易解决,秘诀都在这张大屏幕上呈现的这个指数。

这是温州瓯海区在全国首创的“科创指数贷”,根据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创新融合等11个具体指标,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得分,不同得分对应不同的贷款额度。有了这套科学的评价系统,就像给企业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企业的科技资产一下子就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信贷资金。

温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 局长 朱燕军:我们搭建了从科技资产到信用资本,再到信贷资金转化的一个桥梁,也很好地解决了科技企业贷款难、抵押难的问题。

和温州不同,重庆化解贷款难的办法是一张白名单。重庆的这家企业刚接到大量的订单,企业负责人却发起愁来。

廖香渝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发愁的时候,他的公司却被系统自动筛选进了一张“白名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北碚区支行客户经理 谢丽:我们每个月都会收到几张这样的名单,这个名单上都是一些符合商业信用价值贷款的客户。

入选名单的当天,廖香渝的企业就收到了银行信贷专员的电话,一笔94.5万的信用贷款下班前就到账了。

在重庆,政府各部门每个月都会定期梳理企业状况,包含企业创新能力、健康经营能力等20余项目指标生成这张“白名单”,并且把白名单自动推送到银行。银行就可以根据名单联系企业发放贷款。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融资服务处副处长 强华松:目前这样的改革已经基本覆盖了重庆的所有区县,合作的银行达到20多家,为2万多家企业解决了90多亿元的信贷需求,贷款的平均利率是4.5%,有效地解决了这个企业轻资产而获贷难的这样一个现实难题。

数据显示:在各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举措下,上半年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239万户,同比增长了36.8%。

记者调研:“三张清单”渡难关

保市场主体,一方面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多管齐下,通过多种措施,让这些真金白银的“及时雨”高效精准地滋润到每一个需要的市场主体上。

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用,撬动更多的社会存量资源来支持市场主体运作?如何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记者在浙江采访时,发现了这样的三张清单。

在浙江杭州余杭,近日刚刚启用了这个智慧档案库,机器人正按照指令进行资料上下架操作。这个档案库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公物仓”。您千万别误会,这就是个仓库,里面存放的是行政事业单位配置物资、处置、超标资产以及临时机构的资产等。通过管理信息化平台,闲置资产能够实现统一管理、调配和处置。

在这个公物仓管理信息平台上,能清楚看到物资的种类数量,还能实时了解各个部门的使用情况和需求。平台收到指令后,会自动生成物资和车辆的配送清单。曾经的闲置资产“活”了,变成了可以重复利用的有用物资,直接让总成本下降50%。

杭州市余杭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朱军:截至目前,公物仓已经累计入库的公物有8613万件,出库7004万件,初步实现资产在各单位、部门间的统筹流通使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只是浙江过“紧日子”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部门为了节约开支,专门设计了一张“紧日子”清单,哪怕一张纸,都有清晰的使用规格和标准。

浙江省财政厅总预算局局长 张远东:从去年执行情况看,(全省)全年一般性支出压减率达到11.7%,节约下来的资金全部用于惠企利民。

节约下来的财政资金全部用于惠企利民,其中就包括了中小企业。为了支持中小企业,浙江还有一张减负纾困清单,包含财政、金融、税收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像留抵退税,在浙江,仅4月1日到7月31日,就有1144.3亿元的留抵退税款退到了中小微企业账户。

资金直接支持的同时,政府采购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新商机。这家小企业一上午就收到了9个政府采购的订单。

今年7月,我国加大了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不仅要求确保中小企业合同份额,而且明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采购人应当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数据显示,7月以来,政采云平台浙江省内的成交额已经达到144亿元,其中超80%授予了中小微企业。

如果说"紧日子"清单是政府部门向内进行的自我管理,中小企业减负纾困清单是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那么第三张清单——生产制造方式转型清单,则是为经济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在这个制药厂,高速运转的药品制剂包装线,在技改之后,实现生产精准控制,速度提升30%。今年6月,得益于“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企业已经收到了省级322万元的先期补助资金。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江东有限公司财务经理 徐泽人:目前70%资金已经到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用于研发投入、智能化设备采购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继续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浙江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 何喜平:今年我们浙江省财政厅统筹安排10.99亿元,对275个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示范项目给予专项支持。预计将撬动社会投资492亿元,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60万吨以上。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清单,中小企业减负纾困清单,生产制造方式转型清单,三管齐下的背后,是政府开支做减法,助企纾困做加法,创新升级做乘法,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信心来源之一。

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 倪学军:今年以来,把稳经济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好超常规工作、政策落实、资金保障和风险化解的组合拳,一般性支出“应减尽减”“应压尽压”,财税政策“应出尽出”“能出快出”,助力经济加快企稳回升向好。

财政货币齐发力 全力以赴稳增长

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纷纷打开工具箱,政府采购、专项债、总量工具、价格工具、结构工具轮番登场,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发展后劲,稳住经济大盘。

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道“加减”法。上半年,货币政策总量做加法。4月份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000多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 马贱阳: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6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11.4%、10.8%、11.2%,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总量做加法,企业贷款利率价格不断做减法。6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为4.16%,同比下降0.42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水平。其中,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82%,环比下降0.37个百分点。

一加一减之间,结构更优化。上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为亮点,3400亿元专项再贷款纷纷落地,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物流领域的信贷支持。而为了缓解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出现的按时还款问题,还鼓励金融机构对这些市场主体的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上半年,累计为205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9万名货车司机的到期贷款,以及143万人的个人住房贷款办理了延期。

而从财政政策来看,总量大,速度快,加速了政策效用凸显。

26.7万亿元,这是我国今年安排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去年明显增加2.08万亿元,超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万亿元。

海量资金支持市场主体的同时,积极财政政策还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上持续发力。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年新增限额3.65万亿元,连续三年保持在3.6万亿元以上。截至7月25日,各地基本完成了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上年提前了将近半年时间。在财政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上,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资金量最大,占到了全部的约三分之一。

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 宋其超:今年的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体现了“三个快”,下达快、发行快、使用快。保证财政支出强度。有力发挥了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朝闻晨评:保市场主体 以“保”促稳以“拼”出新

我国1.6亿市场主体,承载着7亿多人的就业。保市场主体,必须从“燃眉之急”入手,抓住市场主体遇到的眼前最突出、最紧迫的难题,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劲头,一个一个解决。

保市场主体,既要“下好及时雨”,让雨量更足,也要“四两拨千斤”,用有限的公共财力,引导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发挥支持和帮助的作用。

保市场主体,既要积极探索“一招鲜”式的好办法,又要出好“组合拳”,用叠加的政策效应构建起有效支持。

保市场主体,要面对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敢于、善于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同时也从诸多“眼前帮扶”之举中,发现和积累可以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期支持”之策。

市场主体是“保”出来的,也是“拼”出来的,我们看到,亿万市场主体不是只坐等来“保”,而是自己也积极探索抵御冲击之道,以“保”促稳,以“拼”出新。(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年8月4日 总台央视记者 张勤 王琰 刘颖 孙艳 王楠 张永富 杜雷鸣 法琦 谢鹏 浙江台 温州台)

转载链接: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item_id=15492332142470819054&track_id=2F99E454-5D14-4A9D-981F-5501466D89DA_68126905933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