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你“动”起来了吗
发布时间:2021-01-11  10:38 来源: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打印本页

绿色低碳发展,泽被后世千秋。在不久前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是继2020年9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绿色发展的又一重要承诺。

所谓碳达峰,即我国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则是到2060年,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新增碳排放,达到动态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减少碳排放,离不开各行各业和相关各方的积极参与。比如,能源结构需要调整,高排放产业需要技术改造。对低碳新兴产业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风口。

税收优惠支持绿色发展。在能源清洁化、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方面,税收优惠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社会各界、每个人行动起来。

能源清洁化迈出新步伐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根据白皮书数据,2019年,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目前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7.9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0%。

低碳减排,关键看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传统的火力发电使用化石能源作为燃料,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因而清洁能源发电,成为转变能源使用结构的重要方向。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世界水塔”的“水电路”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之首,达6.8亿千瓦,7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利用好我国丰富的水力资源,既能减少能源生产领域碳排放,又能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西藏开投金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营水力发电,该公司在金河流域规划开发5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43万千瓦。截至目前,第一个梯级电站瓦托水电站已投产发电,2020年度累计发电约1.7亿度,相当于10万吨煤的发电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据估计,若整条金河流域开发完成并正常发电,每年可以节约86万吨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0万吨。

谈到碳达峰和碳中和,该公司财务部负责人陈臻彦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发生深层次变革。对水电产业来说,政策和资源决定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小水电开发单位项目,该公司增值税可采取简易征收,征收率为3%,将降低企业税负,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有效保证。

西藏被誉为“世界水塔”,现阶段可开发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以上。加查水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加查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干流上,设计年均发电量17.05亿千瓦时。华能雅江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科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对华能雅江公司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依托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开发的平台,华能雅江公司会加大开发力度,增加投资。

在张科看来,华能的水电行业能够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走出华能的“水电路”。“技术进步产生累积效应,使成本不断下降,随着经济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加,水力发电行业前景广阔。”张科说。

光伏产业的自主化蜕变

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不用担心能源枯竭,发电过程无污染。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据了解,我国光伏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由2012年不足0.5%提升至2019年3.1%。

光伏发电规模的扩大,依靠的是近年来不断进步的技术支持以及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十三五”时期,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由“原料、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市场,设备技术国产化水平不高”到“端到端自主可控、全球布局”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光伏产业领导者。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光伏产品和智慧能源的光伏企业,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公司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方面先后20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截至目前,公司全球组件累计出货超60吉瓦。天合光能的“升级之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生产企业,企业可在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至第3年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而整个光伏产业,都经历了一个从政策补贴到自力更生的蜕变过程。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光伏电价。近10年来,光伏发电度电成本(LCOE)下降90%,成为成本下降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国内市场上光伏发电平价项目的大规模获批,说明目前技术下有些光伏电站平价上网已经可以满足投资回报率。“十四五”期间,在市场的驱动下,光伏发电凭借较低的LCOE,将具备强大竞争力。

“天合光能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光伏发电、储能和智慧用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应用相互融合,为国家能源转型、二氧化碳减排作出更大贡献。”谈到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天合光能全球税务总监毛晓纳说道。

随着清洁能源产业的做大做强、创新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将在我国能源使用结构中占据可观的比重,成本也会不断下降。能源的清洁化,对低碳减排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自我革命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的比重在70%左右。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又占工业能源消耗的很大比重,特别是钢铁工业,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业行业。在环保政策和观念的影响下,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如今也逐渐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和紧迫,开始培植绿色基因,实现内生低碳发展。

“钢厂”变“景区”的“德龙现象”

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是人们对钢铁产业的普遍印象。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却成为中国第一批绿色工厂和中国钢铁企业第一家准AAAA级旅游景区。

原来,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大型钢铁企业,也经历过转型升级的“阵痛”。几年前,德龙钢铁受不断收紧的环保政策等情况影响,面临创新发展、环保改造的难题。2018年,公司董事长丁立国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坚定了德龙钢铁加大环保投入、打造绿色钢铁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德龙钢铁投资1.1亿元,建成智能化生产能源管控中心,通过智能化管控,年减排量折合标准煤2.3万吨以上。公司还投资7500万元,成为国内首家应用高炉BPRT节电技术的钢铁企业,全年可节电近1亿千瓦时。

生态环保和绿色转型的高投入换来了高回报。通过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减排的同时每年可为企业节支增收近10亿元,企业运行成本大幅降低,效益大大提升,2019年德龙钢铁缴纳税款6.19亿元,较2017年增长35%。

公司财务部部长白桦说:“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德龙钢铁作为行业标杆企业将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着力进行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精益管理和绿色发展。”

2020年,德龙钢铁打造的全国首家集钢铁工业生产、钢铁文化体验、钢铁主题休憩、钢铁研学课堂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文化园区,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第一家准AAAA级旅游景区,近两年来共接待散客5万人。通过绿色发展,德龙钢铁走出了一条与生态城市共生共荣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钢铁企业中形成了“德龙现象”。

巨化巨变,绿色发展不停步

除了钢铁产业,化工产业的排放和污染问题也常遭到社会诟病。在浙江衢州,有这样一家化工企业,凭借着自我更新换血,抓住了绿色发展的新机遇。

厂前区森林公园嘉树成荫,碧草如茵;氟化工产业区清波旖旎,水镜倒影……踏入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全然没有想象中化工厂浓烈熏人的化学气味和跑冒滴漏的生产装置,反而像是走进了花园。

诞生于1958年的巨化集团,从没有回避过环保问题,甚至早在国家规划提出节能减排指标之前,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节能减排。巨化集团在近10年相继淘汰了近30套生产装置,腾出72万吨标煤的能耗。所有关停的装置,除2台发电机以外,都不是国家政策要求淘汰的落后产能,而是巨化集团自己和自己较劲,自己要革自己的命。

“腾笼换鸟,再造发展新优势”。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被投用在巨化的核心主业氟化工产业链装置上,该装置的节能减排降碳效益提升了200%以上,每年减少蒸汽使用6370吨,折合减少碳排放约1900吨。

APC在氟化工产业链上的成功,让巨化集团迅速作出反应,全面开展了“一线智能化”行动。如今,巨化集团已累计完成43套化工主要装置APC全覆盖,平均操作频次下降80%以上,年增效8000万元以上,节能环保水平和减排降碳能力将得到根本性提升。

税收优惠也帮助巨化集团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轻装前行。据悉,2020年巨化集团预计减免社保费1亿元左右,留抵退税达3000余万元,为企业加快“腾笼换鸟”提供了资金支持。

经多年自主研发,巨化集团建成了国内首套千吨级产能的第四代氟制冷剂生产线。据巨化集团氟化学公司副总经理刘斌介绍,第四代氟制冷剂产品HFO-1234yf,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低至4,意味着1公斤制冷剂产生的温室气体只相当于4二氧化碳值,比起第三代制冷剂产品产生的11800二氧化碳值,实现了减排的巨大飞跃。

但是巨化集团不止步于此,持续加大其他品类氟制冷剂的研发投入,直接带动国内氟制冷剂行业突破发达国家在第四代制冷剂上的核心技术制约。技术研发的背后也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氟化学公司财务负责人匡传云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后,税务干部第一时间提醒辅导我们享受优惠,一年仅这一项政策就可以减免税2000多万元,给了我们研发的底气。”

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和《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目标,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迈入低GWP的第四代制冷剂时代。面对这一机遇挑战,集团董事长周黎旸信心满满:“巨化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助推行业技术进步和绿色转型升级。”

低碳产业为低碳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社会生产部门的转型,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用水、用电、出行、就餐……几乎每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都会产生碳排放,组成一个人的碳足迹。在生活中减少碳排放,最直接可行的方式就是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使用低碳产品。购买绿色建筑住宅、多使用共享或二手产品、购买小排量或新能源汽车等等,都是在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技术创新为绿色出行提供更多可能

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智能电动汽车设计及制造企业,该公司生产的纯电动汽车融合了前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小鹏汽车税务总监唐康康接受采访时表示,纯电驱动的智能汽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销量的逐步提升,体现了消费者愿意主动选择更环保、体验更好的汽车产品。

“未来将会有更多车企将研发力量投入到纯电动汽车上,推动整个行业技术实力的成长。技术实力的成长,则会吸引更多消费者主动选择智能电动汽车,最终在出行方式上助力国家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唐康康说。

2020年,小鹏汽车享受了增值税进项税额增量留抵退税数千万元,疫情期间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免征数十万元,社保费用减免近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预计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上亿元。税收政策的支持,为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进发增添了动力。

建筑业也可以环保低碳

住房,是中国家庭绕不开的话题,但很少人意识到,传统建筑业其实是碳排放“大户”。在中国,碳排放量40%来自于房地产建筑业。装配式建筑将工厂预制好的配件在施工现场搭建,标准化设计和智能化生产,能够节约建筑过程的材料、能源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

浙江湖州的大东吴集团就是一家从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型的企业,集团旗下的杭萧绿建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装配式住宅钢结构构件和配件。

“钢结构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建筑方式,符合当前建筑业发展需求,也是国家积极倡导的。”大东吴集团法定代表人吴淑英说,“装配式建筑是我们走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根据预测,装配式施工实施后,现场建筑垃圾、粉尘以及噪音均可以减少90%,材料可循环利用率增加70%。

目前,装配式建筑尚属新兴事物,消费者对其了解还比较少。“老百姓对我们了解不够多,市场推广还需很多努力,好在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吴淑英表示,仅2020年,大东吴集团就享受到房产税减免、增值税即征即退、社保费减免等各类优惠640余万元。

各地对装配式建筑也出台了支持政策。江西省提出到2022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广西、陕西、安徽等地也都出台文件推动装配式建筑落地。

未来,大东吴集团打算抓住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布局建设集研发、设计、材料、生产、建造、装饰于一体的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预计基地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48亿元,产品销售服务半径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

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兴起,将给市场和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绿色选择。(中国税务报 2021年01月11日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中艺 陈 军 虞立教 姜文婷 蒋琳珊 徐云翔 参与采写的还有:蔡旭沁 吕凤娇 蒋书豪 刘亚楠 刘漫 于莉萍 谢翔 杨锐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