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嵊泗县局:税务力量助力非遗焕活新生
发布时间:2020-10-09  11:46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税务局 字号:[]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嵊泗县税务局组织政策辅导团,走访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相关“非遗”文化企业,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助力匠心传承。

点燃手艺匠人的“创业情”

凭借一条绳子,打绳索结,让上百种变化的绳结用于渔业生产。嵊泗县黄龙乡的74岁老人刘友久一直将打绳索结的技艺发掘并传授,如今绳索技艺成为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黄龙乡文化室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里,陈列着刘友久编织的100多种绳索结,让人眼花缭乱。

“现在,很多绳索结已经派不上用场,制作又费时费力,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极大缓解了我们‘囊中羞涩’的局面。”刘友久坦言。从捕鱼到“上岸”创业,投身爱好,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也没多少底。“从零星售卖发展成现在的工作室,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悉心帮助,多次上门辅导让我渐渐摸清了经营的门道。”

渔用绳索结的传承与发展是刘友久和税务部门一直关心的问题。今年以来,嵊泗县税务局组织“泗税年华”护税队,走访各个“非遗”工作室,深入宣传疫情期间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纳税人送上减税红利,助力工作室复工复产,加速发展。

“税收成本降低和税务干部的细致服务,减轻了工作室很大压力,让我更有底气发展和壮大渔绳结文化。”刘友久表示。

激活非遗传承的“生命力”

撒网捕鱼、祭海出航、晒鲞织网,一幅幅凝结着浓厚海洋气息的渔民画不仅是嵊泗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全新生产力。如何推动民间艺术转化为生产力,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和渔民画传承人的难题。

嵊泗渔民画发展多以工作室为主,本小利薄市场狭窄,一副凝结着画者智慧与汗水的画作往往卖不到较高的价格。不仅如此,渔民画因其小众的审美,常常不能获得大市场的青睐。“有情怀而无效益”已成为众多渔民画发展的桎梏。“渔民画制作本身是小本生意,利润十分微薄,能坚持到现在,除了对民族传统非遗文化的坚守,当然也离不开国家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嵊泗全夫画室的王全夫表示,“特别是今年,遇到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没想到国家的政策那么给力,税务部门的服务这么贴心,上半年来减免的2万税款可以说是我们复工路上的一场‘及时雨’了”。

近两年来,实实在在的税收红利持续发挥杠杆效应,提振非遗继承人创业创新,不断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渔民画作者的队伍从原来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从原来的业余文化创作人员发展到现在乡镇、社区的渔民、渔嫂们,甚至是外来务工人员。渔民画家创业动力不断提高,渔民画创作队伍也得以壮大。

打响衍生于海的“金招牌”

近日,一幅幅制作精美、寓意深远,名为“减税降费”系列渔民剪纸正在展出,将“减税降费”四字与一尾尾纸鱼的融合,浓浓的“税味”在渔民剪纸中完美体现。

“没想到税收优惠政策对我们这些自然人也这么‘友好’”,谈起税收红利,陈士定赞不绝口。尝到了税收优惠甜头,陈士定用剪纸画对税务部门进行了“回馈”。为了让减税降费政策深入人心,嵊泗县税务局“泗税年华”护税队与渔民剪纸传承人陈士定一同将民间传统技艺和税收宣传巧妙结合起来,将剪刀、线条的艺术与数字、政策完美融合,在传播新政的同时传承文化之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除了税务和非遗的双向互动外,该局也一直以保护“活化”传承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对当地所有的非遗文化继承人及经营户进行了全面梳理,选派税务干部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管理与服务。进一步激发非遗产业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形式多样的海洋衍生品工作室已经逐渐成为嵊泗的“金招牌”,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嵊泗县税务局将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嵊泗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以及渔业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