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聆听海岛发展乐章里的税收音符
发布时间:2019-09-26  10:09 来源:浙江在线 字号:[] [] [] 打印本页

浙江在线926日讯(浙江在线 通讯员 顾迎亚)从第一艘远洋渔船出海,到全球第一个“10亿吨”大港诞生;从偏远渔村出海探寻,到全球吞吐第一港口。

滴水知沧海,舟山巨变的70年,是几代海岛人青春逐梦的70年,是海岛税收革新的70年,是共和国税收事业日新月异的70年。海岛税收70年,伴随新中国同茁壮、共成长。

“老船票”记录海岛办税路的演变

“我的人生就是这一沓厚厚的船票啊。”打开妥帖包裹着的干净格子布,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讲述着岁月的变迁。里头整整齐齐码着数沓大小不一的船票,泛黄、残破,似乎轻轻一碰便会化作齑粉。这是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税务局92岁的老干部金钦儒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青春”。

1949年,22岁的金钦儒意气风发,开启了他和新中国一样崭新的税收事业。交通不便的年代,一艘破旧的小舢板承载着新中国税收的种子,在海岛地区慢慢播洒开来。

百废待兴,国家经济领域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改革政策似乎依旧与这个偏远闭塞的小渔村相隔甚远,税收工作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金钦儒回忆道,当年他三天两头上山下海、田间码头地上门做纳税人工作,靠海吃饭、看天谋生,手工计税的繁琐、离岛交通的不便利,当时的海岛办税有太多困难。

1980年,更专业的一代税务人从财税学习中磨砺而出,接过了承载着父辈梦想和希望的税收事业。1982年,随着税务事业的队伍日益壮大,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海岛税收事业中。1985年,“税政101”“税政102”两艘以税政命名的铁皮船应运而生,能抗更大风浪、能去往更远的海岛。从渔民摇摇欲坠的小舢板到以税之名的铁皮大船,海岛税务部门一步步尽全力拉近与海岛纳税人的距离。

没有计算机设备辅助,更没有完备健全的系统化征收手段的年代,风浪中颠簸前行的小船便承载着税务人的勤勉与担当。海岛纳税服务变革的历程,办税模式的转变、办税流程的精简无不印刻着岛城税务优化办税服务的点点努力。

2009年海上办税服务站成立;2015年海岛纳税人自助诊疗队成立;2017年网络电子税务局正式启用;同年掌上办税app面向纳税人推出;2019年云上办税加油站投入服务,各式各样简化流程、优化体验的举措不断推陈出新。舟山税务围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统筹推进税务数据联网应用,大力破除数据共享限制瓶颈,交出了一份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化“答卷”——努力打造以“一网通办、一表集成、一次办结”为主要内容的便捷式服务体系,将大多数业务从线下办理移至线上办理、O2O融合办理,让纳税人办税多走“网路”、少跑“马路”。

从一张船票到一条网线,从一把算盘到一套系统,从上门征收到自主申报,从翻山跨海到足不出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办税便利度越来越高。据统计,2019年舟山业务网上综合办税率达84.73%,其中包括电子税务局和APP掌上办税。不仅如此,“互联网+智慧税务”模式的普及还释放出叠加效应。浙江税务与阿里巴巴“钉钉”、支付宝合作,推出“丁税宝”、征纳沟通平台等服务方式,实现税企沟通、信息定制、智能填报、视频直播移动服务。

“旧渔船”见证税收陪跑企业成长路

无数船灯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让海风吹进了舟山人的每一个汗腺。

1958年3月,几张板凳、一张桌,在弥漫着鱼腥味的码头小角落,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的前身舟山水产联合加工厂成立了。

“真是一炮打响啊。”头发花白的董事长董恩和至今仍记得1986年“明珠牌”鱼片干首次走出舟山大门,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也是在同一年,渔业税开征,董恩和拿着当年沉甸甸的账本主动上门缴税,为国作贡献的荣耀感和责任感让他心头暖暖的。

1994年,远洋捕捞免征所有税款,舟渔公司购置捕捞船,将原材料供应地拓展至海外;

2008年,国家将水产品的退税率从5%提高到了13%,受其鼓舞“明珠”首次尝试走出国门并创造了惊人销量;

2014年,财税75号文件首次明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舟渔公司随即购买新型生产设备,增设生产线,成为岛城首家从水产品粗加工向精加工变革的企业。

“企业不断壮大发展离不开税收的支持和引导。” 董恩和掰着手指头,桩桩件件都记在心里。舟渔公司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共和国税收铺就的每一步。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来,舟渔公司也是收获满满,粗加工与精加工税率双双下降,减免税款超350余万元,企业职工个人所得税优惠达70万元,实现应享尽享,2018至2019年1月出口退税超过1700万元,接踵而来的税收红利让企业动力满满。

一条鱼、一艘船,初时,海岛的产业和企业都少之又少。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筚路蓝缕中几经风雨磨砺成大家大业的身影中,“舟渔”和“扬帆”的发展历程足以印证。

“就是这条小舢板,我们公司下水的第一条船。”回忆过去,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忠海仍激动不已。“那时候太难了,技术落后啊。现在就不一样,8月份我们刚出口了一艘6.4万吨散货船。”陶忠海看着两条大小船模之间的对比无比感慨。从2006年企业改制到2018年底,扬帆集团共完成268艘船舶(90%以上为出口船舶)的建造交付。

舟山人打鱼出海,对海洋的执着似乎镌刻在骨子里。1952年,地方国营舟山船厂应运而生。2006年,顺应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舟山船厂改制为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金、技术对这家刚刚经历改制的民营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就连企业员工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税务部门及时上门为我们辅导,帮助我们用好税收优惠政策,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陶海忠如今回忆起来依旧感触良多。

2007年,企业改制后的第一艘“万吨轮”终于下水,如今,这家浙江省船舶工业龙头骨干企业不仅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年出口销售额更是超过10亿元。

统计显示,舟山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0.4亿元到2018年的1316.7亿元,人均GDP达11.25万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85年增长75.9倍和47.2倍。宁波—舟山港、绿色石化基地、观音产业园……舟山已经成为活力四射的渔都港城、海洋版图上的璀璨明珠。

70载,是从无到有的蜕变,是从小到大的质变,是从弱到强的跃迁。曾经,对没有大企业的偏远渔村而言,发展遥不可及。而今,舟山之“渔”网罗全球市场,舟山之“港”汇聚天下货物,舟山之“景”吸引世界目光。

“小渔村”蜕变“大港口”的税收力量

靠海吃海,捕鱼晒鲞,从新中国成立到八九十年代,渔业在舟山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1949至1960年,舟山渔业生产总值稳步上升;1978年后的二十年,渔业作为最先被放开的领域之一,迎来了它的发展春天,1985年舟山远洋渔业起步,逐渐成为舟山渔业的强项和优势,并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远洋渔业基地。舟山,典型的“渔兴则兴,渔衰则衰”单一经济格局。

“从前我们税务干部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渔业公司、船老大打交道。”金钦儒回忆道。在舟山渔业最兴旺的年代里,大型国有渔业公司就有两家,还有不计其数的家庭小作坊和民营小企业。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2017年4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至此舟山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顶尖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优越的地理条件、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我们企业落户舟山的重要原因。” 2009年,LHD新能源科技的总工程师林东带领海归科研团队攻克无数技术难题,终于在岱山县秀山乡,将丰富的潮流资源转化为了绿色电能。如今,这个在税收扶持下的高新科技项目正以稳定的运行状态惠及民生、驱动未来。

和LHD新能源一样,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落户舟山。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舟山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在各类税务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舟山人在改革中也是深谙“吃螃蟹”之道。两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有10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政策优惠、办税便利的支持下,几年间,偏远渔村正变成国际大港:全球第一个“10亿吨”大港诞生;单体世界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无人码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逐步完工;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三。

总有一些记忆,百转千回;总有一段故事,九曲回肠。70载光辉岁月,道不清的时代变迁。那些纳税人和税务人一起从岁月中走来,在新时代见证新征程,在新面貌下书写着“东海之滨”的新辉煌。(《浙江在线》2019年9月26日 通讯员 顾迎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